移至主要內容區

瑠公管理處

瑠公管理處

:::

歷史沿革

瑠公圳歷史分布

綠線:大坪林圳
黃線:霧裡薛圳
紅線:瑠公圳

    大坪林圳 霧裡薛圳 瑠公圳
清朝 開工 1753年 1724年 1739年
通水 1762年 1735年 1760年
日本 公共埤圳 1901年 1901年 1901年
1907年
(瑠公圳與霧裡薛圳合併)
水利組合 1923年 1923年
中華民國 農田水利協會 1946年 1946年
水利委員會 1948年 1948年
台灣省瑠公農田水利會 1956年
(「文山水利委員會」併入「瑠公農田水利會」)
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 1968年
農田水利署瑠公管理處 2020年
起源

《淡水廳志卷三》—「

  內湖陂又名霧裡薛圳,......莊民所置。 其水由內湖溝仔口、鯉魚山腳築陂鑿穿石門過見尾街、後溪仔口、公館街後通流,灌溉大加蠟西畔古亭倉、陂仔腳、三板橋、大灣莊、下陂頭及艋舺街一帶等田七百餘甲,至雙連陂為界。

  瑠公圳,......業戶郭錫瑠所置。其水自大坪林築陂鑿石穿山,引過大木槻溪仔口,再引至挖仔內過小木槻,到公館街後拳山麓內埔,分為三條: 其一由小木槻至林口莊及古亭倉頂等田,與霧裡薛圳為界; 其一由大灣莊至周厝崙等田,水尾歸下陂頭小港仔溝; 其一由大加蠟東畔之六張犁、三張犁口過槻直至車罾、五分埔、中崙前後上搭悠等田,水尾歸劍潭對面犁頭標,入北港大溪。 灌溉田一千二百餘甲。

  大坪林圳,......莊民所置。其水引青潭溪,灌溉田四百六十五甲。

※霧裡薛圳:因水源來自「霧裡薛溪」(今景美溪)而得名。

1724年,由墾戶著手興建,於1735年完工。

  • 「霧裡薛」是平埔族語,意思是「美麗的」
  • 「景美」由「梘尾」而來,「梘」是灌溉設施,大坪林為梘頭,過石碇溪為「梘尾」
  • 日本統治時期改名「景尾」,光復後由深坑劃出,定名「景美」
※瑠公圳&大坪林圳:

1739年,郭錫瑠創「金順興」號,集眾在新店溪上游青潭溪口附近開鑿水圳,但因鄰近為泰雅族原住民活動範圍,在施工過程中常遭到攻擊,因此花費十數年仍無法完成。

1753年,郭錫瑠與大坪林五庄締約,改由五庄墾首蕭妙興等人另合股組成「金合興」號接手施工。

1760年,鑿通石硿圳路,共歷時22年完工。當時稱為「青潭大圳」或「上埤大圳」,由金合興號與郭錫瑠共用水源。

1762年,金合興號修築完成,往大坪林五庄的灌溉水路,開始通水,稱為「大坪林圳」

1765年,郭錫瑠病逝。

1767年,郭錫瑠之子—郭元芬修築完成,渠道幹線通過新店地區,並築木梘導水跨景美溪,經過今景美、公館、大安區、信義區、松山等地,稱「瑠公圳」。

瑠公圳的取水口(新店碧潭)
瑠公圳的取水口(新店碧潭)
合併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1901年頒布〈臺灣公共埤圳規則〉。霧裡薛圳、瑠公圳、大坪林圳一起被公告為「公共埤圳」,受官方監督。

1907年,霧裡薛圳與瑠公圳合併為「瑠公水利組合」

1945年,臺灣光復。

1946年,「水利組合」改制為「農田水利協會」

1956年,管理大坪林圳的「文山水利委員會」併入「瑠公農田水利會」,當初興建時就有淵源、地緣關係的三個水圳就此歸入同一組織的管理之下。

改制

1967年,臺北市升格爲直轄市。

1968年,瑠公農田水利會由原隸台灣省,改隸臺北市。

2020年,改制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瑠公管理處。

農水署首任署長蔡昇甫(左)從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右)手中接下印信
農水署首任署長蔡昇甫(左)從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右)手中接下印信

2023年,農業部成立,改制為:農業部農田水利署瑠公管理處。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瑠公管理處揭碑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瑠公管理處揭碑
最後更新日期:2024/02/16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