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農業生產的根本,水則是農作物的生命之源,因此穩定的灌溉水源對於農民來說至關重要,也是水利系統建立的核心。圳路開鑿後,為祈求水源充足、風調雨順,逐漸衍生出拜圳頭的儀式。這項傳統自瑠公圳通水以來,在瑠公管理處已延續百年以上,不僅反映出農業社會時期先民對自然的依賴與心靈寄託,亦展現了臺灣民間信仰與農業開墾歷史交織出的獨特文化。
瑠公圳頭祭主祀神祇為三官大帝(指掌管天地水三界的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也稱三元大帝或三界公),在民間信仰上祭拜三官大帝具有時令,分別為上元(農曆元月十五日)祈福、中元(農曆七月十五日)赦罪、下元(農曆十月十五日)解厄,均代表著不同的意涵。
▲臺北市關渡宮祀奉的三官大帝(由左而右分別為水官大帝、天官大帝、地官大帝
瑠公圳頭祭每年辦理時間約為農曆十月十五日前後,農曆十月十五日為掌管水的水官大帝聖誕,擇於此時辦理祭典,展現著農田水利人對於水資源的敬佩與感恩。
除主祀神祇外,瑠公圳頭祭也祭拜先賢祠,藉由對瑠公圳開圳先賢的奉祀,紀念郭錫瑠、郭元芬父子及歷屆會長、先人;還有鄰近的萬善同歸與后土(即土地公),藉由祭拜儀式安撫孤魂靈體,表達出對於開墾先民犧牲的敬意。
祭祀典禮由主祭壇的鳴炮開始,經過請神儀式後,進行主祀神祇三官大帝的祭祀儀軌,有著祈福與祝福的意涵。主祭壇整體儀式結束後,依序前往先賢祠、萬善同歸進行祭拜,祭拜後回主祭壇進行送神儀式,最後則以鳴炮方式宣布禮成。
▲祭祀瑠公先賢的先賢祠
▲瑠公圳頭祭祭祀的萬善同歸暨后土
整體而言,瑠公圳頭祭典結合了神祇信仰、大地信仰及對於先賢的崇敬。透過祭祀儀禮祈求天地眾神對於這片土地的護佑,也感念先民的的奉獻與恩澤。
本文資料來源:
1. 《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畫集》,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
2. 《一個共同體的形成---以國姓鄉北港村為例》,鍾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