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線:大坪林圳
黃線:霧裡薛圳
紅線:瑠公圳
大坪林圳 | 霧裡薛圳 | 瑠公圳 | ||
---|---|---|---|---|
清朝 | 開工 | 1753年 | 1724年 | 1739年 |
通水 | 1762年 | 1735年 | 1760年 | |
日本 | 公共埤圳 | 1901年 | 1901年 | 1901年 |
1907年 (瑠公圳與霧裡薛圳合併) |
||||
水利組合 | 1923年 | 1923年 | ||
中華民國 | 農田水利協會 | 1946年 | 1946年 | |
水利委員會 | 1948年 | 1948年 | ||
台灣省瑠公農田水利會 | 1956年 (「文山水利委員會」併入「瑠公農田水利會」) |
|||
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 | 1968年 | |||
農田水利署瑠公管理處 | 2020年 |
《淡水廳志卷三》—
「內湖陂又名霧裡薛圳,......莊民所置。 其水由內湖溝仔口、鯉魚山腳築陂鑿穿石門過見尾街、後溪仔口、公館街後通流,灌溉大加蠟西畔古亭倉、陂仔腳、三板橋、大灣莊、下陂頭及艋舺街一帶等田七百餘甲,至雙連陂為界。
瑠公圳,......業戶郭錫瑠所置。其水自大坪林築陂鑿石穿山,引過大木槻溪仔口,再引至挖仔內過小木槻,到公館街後拳山麓內埔,分為三條: 其一由小木槻至林口莊及古亭倉頂等田,與霧裡薛圳為界; 其一由大灣莊至周厝崙等田,水尾歸下陂頭小港仔溝; 其一由大加蠟東畔之六張犁、三張犁口過槻直至車罾、五分埔、中崙前後上搭悠等田,水尾歸劍潭對面犁頭標,入北港大溪。 灌溉田一千二百餘甲。
大坪林圳,......莊民所置。其水引青潭溪,灌溉田四百六十五甲。」
1724年,由墾戶著手興建,於1735年完工。
- 「霧裡薛」是平埔族語,意思是「美麗的」
- 「景美」由「梘尾」而來,「梘」是灌溉設施,大坪林為梘頭,過石碇溪為「梘尾」
- 日本統治時期改名「景尾」,光復後由深坑劃出,定名「景美」
1739年,郭錫瑠創「金順興」號,集眾在新店溪上游青潭溪口附近開鑿水圳,但因鄰近為泰雅族原住民活動範圍,在施工過程中常遭到攻擊,因此花費十數年仍無法完成。
1753年,郭錫瑠與大坪林五庄締約,改由五庄墾首蕭妙興等人另合股組成「金合興」號接手施工。
1760年,鑿通石硿圳路,共歷時22年完工。當時稱為「青潭大圳」或「上埤大圳」,由金合興號與郭錫瑠共用水源。
1762年,金合興號修築完成,往大坪林五庄的灌溉水路,開始通水,稱為「大坪林圳」
1765年,郭錫瑠病逝。
1767年,郭錫瑠之子—郭元芬修築完成,渠道幹線通過新店地區,並築木梘導水跨景美溪,經過今景美、公館、大安區、信義區、松山等地,稱「瑠公圳」。
.png)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1901年頒布〈臺灣公共埤圳規則〉。霧裡薛圳、瑠公圳、大坪林圳一起被公告為「公共埤圳」,受官方監督。
1907年,霧裡薛圳與瑠公圳合併為「瑠公水利組合」
1945年,臺灣光復。
1946年,「水利組合」改制為「農田水利協會」
1956年,管理大坪林圳的「文山水利委員會」併入「瑠公農田水利會」,當初興建時就有淵源、地緣關係的三個水圳就此歸入同一組織的管理之下。
1967年,臺北市升格爲直轄市。
1968年,瑠公農田水利會由原隸台灣省,改隸臺北市。
2020年,改制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瑠公管理處。
%E5%BE%9E%E8%BE%B2%E5%A7%94%E6%9C%83%E4%B8%BB%E5%A7%94%E9%99%B3%E5%90%89%E4%BB%B2(%E5%8F%B3)%E6%89%8B%E4%B8%AD%E6%8E%A5%E4%B8%8B%E5%8D%B0%E4%BF%A1.png)
2023年,農業部成立,改制為:農業部農田水利署瑠公管理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