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瑠公紀念生態園區介紹
瑠公紀念生態園區位於臺北盆地南側的新店安坑,坐落於雪山山脈北端分支丘陵,臺語舊稱「暗坑」,意為林木密布之蒼鬱山谷,因與鄰近林地相隔,成為生物棲息繁衍的生態秘境。
民國74年,農業部農田水利署瑠公管理處 (前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為感念瑠公恩澤,闢建瑠公墓園,將郭錫瑠夫婦遺骨遷葬至此,瑠公處每年於此處舉辦春、秋祭儀式緬懷先賢。為延續瑠公奉獻精神,民國110年導入生態環境教育,更名為「瑠公紀念生態園區」,將生產擴大至生活、生態,以及永續經營管理,並開放民眾預約導覽,實現人與環境共好的價值。
瑠公紀念生態園區以友善環境的管理方式維持生物多樣性,故處處充滿著生機。園區主要特色有:
臺灣原生植物: 園區位於安坑丘陵,植被以原生次生林為主,生物多樣性豐富。根據第一季生態調查,植物屬性以原生種較多(62.2%),其中包含7種特有種(魚木、臺灣油點草、臺灣欒樹、水柳、青楓、倒卵葉楠及大安水蓑衣)、39種原生種。
螢火蟲棲地復育:園區自111年起復育螢火蟲,透過建設多孔隙水域環境與種植水生原生植物,成功於112年吸引黃緣螢及原生黑翅螢棲息,4月中旬及下旬為賞螢最佳季節。
昆蟲旅館:園區設置三座「昆蟲旅館」吸引獨居蜂入住,利用獨居蜂捕食毛毛蟲、助花授粉的特性,形成生物防治的作用,促進園區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平衡。
綠資源活化:利用碎枝機將修剪枝葉切碎原地堆肥,減少碳足跡。同時,在堆肥區旁種植光臘樹,形成獨角仙的育幼棲地,通過微生物與各種土壤生物的分解作用,作為生態系循環的環境教育場域。
瑠公之丘:為傳承農田水利文化,秉持飲水思源的精神,每年瑠公管理處舉辦春秋祭祀活動,感念先賢郭錫瑠先生(瑠公)的無私奉獻。
未來,瑠公紀念生態園區會更進一步融入歷史人文與農田水利,為民眾帶來更多元的體驗,期待園區成為不僅是生態愛好者的樂園,也是瞭解瑠公精神與農田水利文化的最佳場所。
本文資料來源:
1. 瑠公紀念園區生態導覽地圖。
2. 《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