瑠公圳距今已有兩百八十多年的歷史,供灌了臺北平原1,200餘甲的農田,昔日田間圳路交錯的風景,更是老臺北人的共同記憶。而現今臺灣大學的校園所在地,也曾是瑠公圳大安支線的一部份呢!
▲日治時期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1939)
說起臺大和瑠公圳的淵源,可追溯至日治時代。臺灣大學前身為日治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成立於1928年。1903年,臺灣總督府為推動農作物的研究與改良,考量瑠公圳和霧裡薛圳的灌溉資源優勢,於臺北市大安區蟾蜍山北側山腳下設立中央農事試驗場。一戰期間總督府為培養農業人才,設立高等農林學校,並於大正13年(1924)年創立其實習農場(臺大農場前身)。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後,便合併兩校,將原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實習農場改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場。
當時校園大片農田與溝渠縱橫,圳路曾穿過校內的農場、生態池與小椰林道,臺大有名的醉月湖(舊稱牛湳池)過去即是瑠公圳的調節埤塘,臺大校史照片中還可看見同學在水閘門邊合照的身影。然而1960年代開始,隨著臺北都市化和學校的發展,農田灌溉需求減少,鄰近的圳道逐漸被填平或加蓋,已不見當年情景。
民國90年初,經臺大校務會議決議通過「瑠公圳臺大段親水空間復育計畫」,由甘俊二教授成立規劃小組、瑠公管理處(時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贊助計畫經費。在雙方的推動與支持下,復育計畫目標沿著舊有圳道展開,路線從南端的農學院實驗農場出發,向北穿過舟山路,經過振興草皮,沿著小椰林道的東側,延伸至思亮館,再向西流經過數學館,最終匯入醉月湖,全長約1.8公里。
「瑠公圳臺大段親水空間復育計畫」至民國105年共完成兩個階段,在臺大農場旁以生態工法打造瑠公圳水源池,池旁設有兩個水閘門做為水圳意象。而原本溝渠化,雜草叢生的圳道則改為砌石設計,利於昆蟲棲息,營造兼具生態功能的親水空間。瑠公圳的復育,重現了老臺大人記憶中的水圳景象,成為了學生與鄰近居民生活的休憩空間,更使過往的文化記憶再度與地方牽起連結。
▲瑠公圳臺大段親水空間復育計畫介紹
本文資料來源:
1. 農水照片故事館,農業部農田水利署,https://www.ia.gov.tw/zh-TW/media/StoryContent?a=109&id=458&p=2&listid=109。
2. 〈瑠公圳(臺大段)復原整體規劃設計〉,國立臺灣大學,https://homepage.ntu.edu.tw/~cpo/plan/921013.pdf。
3. 〈富田望水〉,台灣大學校史館,https://historygallery.ntu.edu.tw/%E5%AF%8C%E7%94%B0%E6%9C%9B%E6%B0%B4/japditch.html。